臺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興建計畫
發布於
2018-08-01
截止於
2018-08-31
討論(尚餘0 天)
2 留言
0
已關注
一、趨勢與問題:
依據日本森紀念財團的城市策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 Mori Memorial Foundation)進行之「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lobal Power City Index )指出,臺北市在「文化交流」項目相較其他項目相對落後,2015年報告更指出缺乏專業音樂廳是本市相對弱勢的面向,本市1,000席以上的中大型專業音樂廳除了興建已30年之國家音樂廳外付之闕如。圖書館總館方面,本市圖書館總館興建迄今已超過25年,其他五都圖書館總館分別於近3年及未來5年完工,以民眾及專業對於首都的圖書館總館要求,同時因應閱讀趨勢的改變,現有的總館軟硬體設施已不敷使用,難以符合數位時代圖書館的專業需求。因此,興建一座結合智慧科技之專業音樂廳及新圖書館總館不但能提昇國際競爭力,更能滿足下一世代的前瞻需求。
二、基地分析:
臺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下稱音圖中心)基地座落於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AIT)舊址,西側為大安森林公園,將透過整體規劃及創意建築設計,與北側空總文化實驗室串聯延伸連接,提供創作場域與展演平臺,並銜接十字文化軸線,提供城市多元文化活動設施空間。106年3月「五月天」演唱會,單日聚集3萬5千人,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樂團每月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周末戶外演出,已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該區位所累積的音樂展演能量,提供了興建音樂廳的成熟發展條件。
基地緊臨淡水信義線及文湖線雙捷運線,至臺北市各文教設施皆十分便利,有利於藝文活動人口推廣。根據「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客群暨消費行為大數據分析」顯示,大安區為本市藝文票券消費人口最高的區域。音圖中心擇址於此基地,與空總文化實驗室、大安森林公園及鄰近學校聯結成為新興文化藝術園區,雖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相距不遠,卻能與其產生競合關係,創造互惠雙贏的藝文生態發展。同時不同功能的文化設施共構為近年來世界潮流趨勢,透過服務對象的融合及相加,進一步擴大市民參與的效益。
音圖中心承續市中心文教核心特色,以符合智慧科技的設計,興建國內首座結合音樂廳與圖書館之文教新地標,創造本市國際競爭優勢,並實現文化平權理想,讓文化參與人人可及。
三、 願景說明:
文化是城市深層的底蘊,市民是創造文化的主體。本市具有豐沛的藝術人文創意,文化活動之豐富性及多樣性皆為國內之首,而臺灣的科技產業亦具國際領先地位,將文化展演結合高科技媒介已為近年國際發展趨勢。音圖中心之興建將達成以下目標:
(一)接軌國際潮流趨勢,完善音樂展演生態,發展社會推廣教育:以國際一流聲學設計音樂廳為標竿,並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樂團常駐地,同時符合當代跨領域製作需求,滿足本市專業音樂廳需求,透過推廣教育及科技創新,串連圖書館及週遭教育機構,創造全新聆賞體驗。
(二)以智慧、數位及美好閱讀體驗打造現代都會旗艦級公共圖書館:結合傳統及數位閱讀趨勢,透過自動化、人性化的讀者服務,讓不同族群、世代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閱讀體驗,並作為帶動其他分館智慧化之領頭羊。
(三)定位為「亞太文化地圖的新星」,與東京、上海、香港、新加坡並駕齊驅的文化節點。
四、 具體作法:
音圖中心以既有發展優勢為基礎,透過文化、科技兼具未來感與活力作為媒介,實踐未來導向的城市定位與願景,具體作法如下:
(一)音樂廳:以1200-1500席次的中型專業級音樂廳並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樂團的常駐地,將以未來音樂展演潮流為主軸,融合各類傳統、流行、現代、當代、民俗、爵士、實驗跨界等音樂,擴大音樂參與族群,將古典音樂軸線翻轉,並透過音樂教育及音樂參與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凝聚力,將都市生活與音樂品味緊密結合。音樂廳將運用尖端科技(360度全景、AR、VR、數位影音)、聲學工程技術,提供最佳聽覺與視覺體驗科技整合,打造全新聆賞體驗。
(二)圖書館總館:邁入being smart智慧化浪潮時代並因應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改建需求,市圖新總館將以推廣數位閱讀體驗,設置圖書自動分揀、機器人協助尋書導覽等智慧化系統,徹底實踐數位閱讀(典藏)目標,並作為數位化、智慧化的標竿示範,定位為現代都會之旗艦級公共圖書總館,創造美好閱讀體驗,並進一步帶領其他分館智慧化進程。
未來音圖中心藉由空間、資源共享,以及週邊學校、文化設施串連,轉換彼此服務對象,並進一步深化社會推廣教育,厚植成城市文化底蘊。建物則將朝環保節能,取得綠建築鑽石級標章,並與周圍大安森林公園結合,實現都市空間質的轉變。
五、 戲劇/流行音樂展演場地與音樂廳之差異:
音樂廳的表演型式多為原音演出,戲劇及流行音樂則為擴音演出。對於建築聲學的規劃設計要求,除需符合各式各樣風格音樂作品進行演出,更必須符合高標準的音響品質,才能完美原音重現。而戲劇/流行音樂演出場地則需配合演出型式進行空間的調整,對於聲音的演出效果則不若音樂廳之強烈要求。因此,專業的音樂廳在功能與建築聲學要求上,迥異於戲劇/流行音樂展演場地。
音圖中心藉由公民參與機制,在計畫形成階段廣徵各方意見,透過意見的蒐集及回饋,達成凝聚共識的目標。目前規劃辦理之公民參與機制內容,可至下列網址下載瞭解:drive.google.com/open 。
下載全部
變更臺北市大安區瑞安段一小段131地號等土地商業區、國中用地為文教用地(供臺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使用)主要計畫案
機關回應
臺北市政府
2018-08-15
針對圖書館使用情形及音圖中心興建說明
針對截至8月10日的留言,圖書館使用情形及音圖中心興建案,分別說明如下:
(一)為使本市各行政區圖書資源均衡發展,市圖依市府核定之《臺北市立圖書館新設分館及分館員額設置基準》,以人口數及各分館間的距離做為市圖於各行政區建置分館之依據。自107年1月至7月止,市圖總借閱達756萬1,128冊(件),每月平均借閱約為108萬,161冊(件);總借閱達204萬8,349人次,每月平均借閱約為29萬2,621人次;總進館達984萬404人次,每月平均進館為140萬5,772人次。上述統計數據顯現臺北市民的閱讀力持續穩定成長,市圖長期提供之擴增服務據點及閱讀推廣活動辦理成效尚屬良好。
(二)依據日本森紀念財團的城市策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 Mori Memorial Foundation)進行之「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lobal Power City Index )指出,臺北市在「文化交流」項目相較其他項目相對落後,2015年報告更指出缺乏專業音樂廳是本市相對弱勢的面向,本市1,000席以上的中大型專業音樂廳除了興建已30年之國家音樂廳外付之闕如。圖書館總館方面,本市圖書館總館興建迄今已超過25年,其他五都圖書館總館分別於近年及未來5年完工,以民眾及專業對於首都的圖書館總館要求,同時因應閱讀趨勢的改變,現有的總館軟硬體設施已不敷使用,難以符合數位時代圖書館的專業需求。因此,興建一座結合智慧科技之專業音樂廳及新圖書館總館不但能提昇國際競爭力,更能滿足下一世代的前瞻需求。
文化局小編敬上
沒有 Javascript 無法參與討論
臺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興建計畫
一、趨勢與問題:依據日本森紀念財團的城市策略研究所(InstituteforUrbanStrategies,MoriMemorialFoundation)進行之「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lobalPowerCityIndex)指出,臺北市在「文化交流」項目相較其他項目相對落後,2015年報告更指出缺乏專業音樂廳是本市相對弱勢的面向,本市1,000席以上的中大型專業音樂廳除了興建已30年之國家音樂廳外付之闕如。圖書館總館方面,本市圖書館總館興建迄今已超過25年,其他五都圖書館總館分別於近3年及未來5年完工,以民眾及專業對於首都的圖書館總館要求,同時因應閱讀趨勢的改變,現有的總館軟硬體設施已不敷使用,難以符合數位時代圖書館的專業需求。因此,興建一座結合智慧科技之專業音樂廳及新圖書館總館不但能提昇國際競爭力,更能滿足下一世代的前瞻需求。二、基地分析:臺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下稱音圖中心)基地座落於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AIT)舊址,西側為大安森林公園,將透過整體規劃及創意建築設計,與北側空總文化實驗室串聯延伸連接,提供創作場域與展演平臺,並銜接十字文化軸線,提供城市多元文化活動設施空間。106年3月「五月天」演唱會,單日聚集3萬5千人,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樂團每月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周末戶外演出,已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該區位所累積的音樂展演能量,提供了興建音樂廳的成熟發展條件。基地緊臨淡水信義線及文湖線雙捷運線,至臺北市各文教設施皆十分便利,有利於藝文活動人口推廣。根據「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客群暨消費行為大數據分析」顯示,大安區為本市藝文票券消費人口最高的區域。音圖中心擇址於此基地,與空總文化實驗室、大安森林公園及鄰近學校聯結成為新興文化藝術園區,雖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相距不遠,卻能與其產生競合關係,創造互惠雙贏的藝文生態發展。同時不同功能的文化設施共構為近年來世界潮流趨勢,透過服務對象的融合及相加,進一步擴大市民參與的效益。音圖中心承續市中心文教核心特色,以符合智慧科技的設計,興建國內首座結合音樂廳與圖書館之文教新地標,創造本市國際競爭優勢,並實現文化平權理想,讓文化參與人人可及。三、願景說明:文化是城市深層的底蘊,市民是創造文化的主體。本市具有豐沛的藝術人文創意,文化活動之豐富性及多樣性皆為國內之首,而臺灣的科技產業亦具國際領先地位,將文化展演結合高科技媒介已為近年國際發展趨勢。音圖中心之興建將達成以下目標:(一)接軌國際潮流趨勢,完善音樂展演生態,發展社會推廣教育:以國際一流聲學設計音樂廳為標竿,並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樂團常駐地,同時符合當代跨領域製作需求,滿足本市專業音樂廳需求,透過推廣教育及科技創新,串連圖書館及週遭教育機構,創造全新聆賞體驗。(二)以智慧、數位及美好閱讀體驗打造現代都會旗艦級公共圖書館:結合傳統及數位閱讀趨勢,透過自動化、人性化的讀者服務,讓不同族群、世代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閱讀體驗,並作為帶動其他分館智慧化之領頭羊。(三)定位為「亞太文化地圖的新星」,與東京、上海、香港、新加坡並駕齊驅的文化節點。四、具體作法:音圖中心以既有發展優勢為基礎,透過文化、科技兼具未來感與活力作為媒介,實踐未來導向的城市定位與願景,具體作法如下:(一)音樂廳:以1200-1500席次的中型專業級音樂廳並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樂團的常駐地,將以未來音樂展演潮流為主軸,融合各類傳統、流行、現代、當代、民俗、爵士、實驗跨界等音樂,擴大音樂參與族群,將古典音樂軸線翻轉,並透過音樂教育及音樂參與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凝聚力,將都市生活與音樂品味緊密結合。音樂廳將運用尖端科技(360度全景、AR、VR、數位影音)、聲學工程技術,提供最佳聽覺與視覺體驗科技整合,打造全新聆賞體驗。(二)圖書館總館:邁入beingsmart智慧化浪潮時代並因應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改建需求,市圖新總館將以推廣數位閱讀體驗,設置圖書自動分揀、機器人協助尋書導覽等智慧化系統,徹底實踐數位閱讀(典藏)目標,並作為數位化、智慧化的標竿示範,定位為現代都會之旗艦級公共圖書總館,創造美好閱讀體驗,並進一步帶領其他分館智慧化進程。未來音圖中心藉由空間、資源共享,以及週邊學校、文化設施串連,轉換彼此服務對象,並進一步深化社會推廣教育,厚植成城市文化底蘊。建物則將朝環保節能,取得綠建築鑽石級標章,並與周圍大安森林公園結合,實現都市空間質的轉變。五、戲劇/流行音樂展演場地與音樂廳之差異:音樂廳的表演型式多為原音演出,戲劇及流行音樂則為擴音演出。對於建築聲學的規劃設計要求,除需符合各式各樣風格音樂作品進行演出,更必須符合高標準的音響品質,才能完美原音重現。而戲劇/流行音樂演出場地則需配合演出型式進行空間的調整,對於聲音的演出效果則不若音樂廳之強烈要求。因此,專業的音樂廳在功能與建築聲學要求上,迥異於戲劇/流行音樂展演場地。音圖中心藉由公民參與機制,在計畫形成階段廣徵各方意見,透過意見的蒐集及回饋,達成凝聚共識的目標。目前規劃辦理之公民參與機制內容,可至下列網址下載瞭解:drive.google.com/open。
投票或關注這項政策嗎?
如果想表達意見,請先登入。